歷史上的今天
歷史上的1月8日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在南非發(fā)現(xiàn)。
在113年前的今天,1905年1月8日(農(nóng)歷臘月初三),世界上最大的鉆石在南非發(fā)現(xiàn)。
庫里南
1905年1月,南非的普列米爾礦山,有一個名叫威爾士的管理人員,偶爾看見礦場的地上半露出一塊閃閃發(fā)光的東西,他用小刀將它挖出來一看,是一塊巨大的高品質(zhì)鉆石。它的重量為3106ct,大小相當于一個成年男子的拳頭。它純凈透明,帶有淡藍色色調(diào),是最佳品級的鉆石,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鉆石——庫利南。
庫利南一號“非洲之星”
庫利南由于太大,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。后來南非的德蘭士瓦地方當局用15萬英鎊收購,在1907年12月9日,為祝賀英國國王愛得華三世的生日而贈送給英國皇室了。1908年初,庫利南被送到當時琢磨鉆石最權威的城市——荷蘭阿姆斯特丹市,交給約·阿斯查爾公司加工,加工費8萬英鎊。庫利南被劈開后,由三個熟練的工匠進行琢磨,他們共用了8個多月的時間,每天工作14小時才完成。一共琢磨了9粒大鉆石和96粒小鉆石。總重量為1063.65ct,僅為庫利南原重量的34.25%。
女王和王冠
由庫利南磨成的9粒大鉆石,全部歸英國王室所有。
英國女王的權杖
“庫利南第一”為梨形、三件中最重的一粒,重530.2克拉,后來鑲在英王的權杖上,這粒巨鉆稱“非洲之星”。它有74個刻面。
庫里南二號
“庫利南第二”為方形、重317.4克拉,后鑲飾在英王的王冠下方正中。
“庫利南第三”為梨形,重94.4克拉,鑲在英女王王冠的尖頂上。
“庫利南第四”為方形,重63.6克拉,它是由分割專家把其中最小的一件鉆石分割為二,即“庫利南第三”和“庫利南第四”而成。它鑲飾在英女王王冠的邊上。
女王與鉆石?
而說起來,英國女王與鉆石淵源頗深,早在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上,女王就向世人展示了一顆碩大無比的鉆石~
當鉆石與世博會相遇
1851年倫敦世博會
1851年5月1日,倫敦世博會開幕。正是在這首屆博覽會上,鉆石與世博會第一次牽手。一顆名為“光明之山”碩大無比的鉆石,作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最為喜愛的珍寶和英國王室財力的象征,在世博會上展出,即刻引起轟動。光明之山”英文名稱為Koh-INoor,重105.6克拉,無色,外形呈橢圓形,原產(chǎn)于印度戈爾康達邦,為當時世界上最大鉆石。
世博會上的光明之山展位
“光明之山”之所以成為焦點,還因為它不凡的身世和傳奇的故事。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1304年,幾百年來流傳著關于這顆鉆石的詛咒,“誰擁有它,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;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,才會擁有整個世界”。事實上,它也確實成了血腥和死亡的禍根。1851年,如同謎一般的“光明之山”終于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珍寶在倫敦世博會上公開展出,讓普通參觀者得以一睹芳容。
孔雀御座下的血腥
巴卑爾
在16世紀時,印度莫臥兒王朝的開創(chuàng)者巴卑爾得到了光明之山,他是第一個擁有這顆稀世珍寶的君王。對于巴卑爾來說,光明之山代表了無上的尊貴和財富,于是他將這顆鉆石鑲嵌在了象征權力的孔雀御座里。巴卑爾還驕傲地向世人宣布,自己成為這件無價之寶的主人,它相當于全世界所有人一天的口糧。
的確,巴卑爾擁有了至高的權力,古老的詛咒卻應驗了災難的降臨,孔雀御座底下,一場篡位陰謀正在醞釀著。在巴卑兒得到光明之山后不久,他的親生兒子便發(fā)動了政變,將生父送入監(jiān)獄,自己坐上了孔雀御座。而巴卑爾也成了第一個慘遭光明之山詛咒的君王。
沙賈汗
歷史的車輪飛速轉動,轉眼到了17世紀,此時莫臥兒王朝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成為光明之山的新主人。歷史的悲劇重現(xiàn),一場場爭奪權力的戰(zhàn)斗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上演。為了爭奪王位,沙賈汗的十幾個兒子不惜自相殘殺。最后,其中一個兒子用沾滿親人鮮血的利刃將父親沙賈汗趕下了孔雀御座。此后,這位失勢的君王便一直被囚禁在莫臥兒王朝舊都阿格拉的皇宮“紅堡”中,至死不見天日。
慘劇纏繞波斯皇宮
1738年,莫臥兒王朝的首都德里被波斯人納迪爾·沙阿占領,垂涎于光明之山的納迪爾·沙阿恨不能將整個莫臥兒皇宮翻個底朝天。盡管如此,他仍然沒有找到這顆鉆石,因為光明之山已經(jīng)被莫臥兒皇帝穆罕默德·沙阿藏了起來。
有一天,穆罕默德·沙阿的一個妃子悄悄向納迪爾告密:“皇帝把他最珍貴的東西藏在了頭巾里”。狡猾的納迪爾立刻向穆罕默德提出按照當時的禮儀交換頭巾,以此表達雙方互結友好的意愿。成王敗寇,此時的穆罕默德顯然已經(jīng)屈居人下,即使有著千萬個不情愿,他也只好乖乖地當場解下頭巾,雙手奉上。
當夜,心急如焚的納迪爾打開頭巾,終于看到了被莫臥兒王朝奉為國寶的那顆大鉆石。當他把鉆石高舉過頭時,一道絢麗的七彩光芒瞬間劃過長空,納迪爾情不自禁地贊美道:“Koh-I-Noor”(科-依-諾爾,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山),光明之山這個名字從此流傳。
光明之山原型
納迪爾帶著光明之山和它的詛咒回到了伊斯法罕城,傳說除了光明之山外,他還把印度另外一顆名鉆沙赫也掠到了波斯。納迪爾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,在伊斯法罕城中,殺害了許多無辜的人。在1747年,納迪爾終于在睡夢中被仇敵暗殺。
納迪爾死后,他的繼承人阿迪爾擁有了光明之山,從此一輪接一輪的死亡厄運籠罩在波斯皇宮。阿迪爾同樣是個暴君,他被自己的兄弟廢黜,而他的兄弟后來又被另一個兄弟廢黜。手足相殘的連環(huán)悲劇在皇室中接連上演,幾乎每個君王都難以壽終正寢。
英國宮廷重新打磨
打磨過的光明之山
持續(xù)的殺戮使得伊斯法罕城一度相當混亂。貴族阿馬錫阿貝德爾在爭奪皇位失敗后,搶走一批珍寶,一路東行至坎大哈,當上了阿富汗的君主。在他帶走的珍寶中,就包括了光明之山。后來,幾經(jīng)周折,光明之山又回到印度境內(nèi)的拉合爾城。
不同于之前的統(tǒng)治者們,光明之山的新主人對于厄運傳說驚恐不已。這位印度皇子毫不猶豫地決定擺脫這個禍水,于是便將鉆石贈與錫克人的統(tǒng)治者蘭吉特·辛格。
1840年錫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。此時,錫克王位的惟一繼承人杜利普·辛格只有9歲,被英國人監(jiān)護了起來。戰(zhàn)爭結束后,他成為印度眾多土邦主中的一個。
杜利普·辛格一生娶過100多個妻妾,但卻沒有讓他的任何一個子女繼承光明之山。原來,在杜利普還沒有成年時,就已經(jīng)聽聞了光明之山血淋淋的歷史,害怕悲劇會降臨到自己頭上。杜利普決定遵循古老的傳說,把鉆石送給一個女人,而這個女人便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。
維多利亞女王
光明之山被送往英國的過程也是曲曲折折。在杜利普與英國駐印度總督的周密計劃和安排下,鉆石被交給了英國東印度公司委托的一個信使。但大家萬萬沒料到的是,急于把鉆石送走的杜利普卻偏偏遇到了一個“慢郎中”,這個信使實在拖拉得厲害,光明之山整整在他的背心口袋里呆了6個星期,這才進入了英國海關。
詛咒消除,鉆石的捐獻者杜利普·辛格也受到了英國的禮遇。英王室把他帶到了英國,為他請了家庭教師,還給他提供豪宅和高額薪水。許多年后,杜利普表示,他并不后悔放棄光明之山這一無價之寶。
重新打磨鉆石
1851年,如同謎一般的光明之山終于在倫敦世博會上公開展出,讓許許多多普通人一睹她的真容。當時,許多專家認為,這顆鉆石在印度寶石工匠手下所磨成的形狀,閃光較差,不夠美觀。于是,英國宮廷礦物學家丁·坦南特再次磨礪了光明之山,令它更加美艷照人,但它的重量也減到了現(xiàn)在的105.6克拉。
打磨后的光明之山
光明之山送給英女王后,
真的能破除詛咒嗎?
對于熱衷于收藏,并擁有無數(shù)珍寶的維多利亞女王來說,光明之山可謂錦上添花。維多利亞女王先是讓人把這顆大鉆石鑲嵌在胸花上,之后又用其點綴王冠。光明之山從此成為英國王冠上的主鉆。在王冠上面嵌的所有2800顆鉆石中,最奪目的光芒便來自王冠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光明之山還激發(fā)了小說家威爾基·科林斯的靈感,他的經(jīng)典代表作《月亮寶石》便是以光明之山為原型創(chuàng)作的。
光明之山被鑲嵌在
伊麗莎白王太后王冠前方的十字架上
維多利亞女王死后,光明之山又被瑪麗王后鑲在了自己的王冠上。瑪麗王后過世后,英王喬治六世繼位。1937年,喬治六世的妻子,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得到了這顆鉆石。
事實上,誰也不知道光明之山被一個女人擁有之后,它的詛咒是否能夠就此消除。因為,就連它的女主人維多利亞女王也曾因為這顆鉆石遭到兩次襲擊,而擁有光明之山的英國皇親貴胄們也幾乎沒有真正佩戴過它。
2002年4月9日,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的伊麗莎白王太后的葬禮上,這顆鉆石被放置在王太后的棺木上,讓全世界再次目睹了光明之山光彩照人的魅力。現(xiàn)在,光明之山被長期安放在倫敦塔中,向世人展現(xiàn)著英國君主的財富與地位,也同時默默地講述著它充滿血腥的過去,吸引著人們猜測它神秘莫測的未來。
1867年巴黎世博會
1867年至1868年在巴黎舉辦的世博會,突出了鉆石文化對當時貴族生活的影響,設立專門區(qū)域介紹鉆石切割打磨技術,展示了從原石到鉆石首飾的加工全過程。1878年,在巴黎世博會上展出的Tiffany鉆石作品引起了世人的興趣,并出人意料地獲得珠寶設計金獎在內(nèi)的8個獎項,令Tiffany從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珠寶商,一舉成為全球矚目的鉆石珠寶設計大師。
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的Tiffany展廳
二次大戰(zhàn)前歷屆世博會上,各國王室和貴族對鉆石的追求和推崇,助推了世人對鉆石文化的認同。1958年5月,二次大戰(zhàn)后第一場世博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,作為當時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爭奪鉆石霸主地位的比利時安特衛(wèi)普市政廳可不想放過在自家門口的難得機會,安特衛(wèi)普“鉆石之都”的地位通過這屆世博會得以鞏固。
世博會博物館
鉆石與世博會有著如此深的淵源,直至今天,世博會博物館在建筑設計上,也融合了了鉆石切割的設計元素。建筑中間通透升騰的玻璃體“歡慶之云”體現(xiàn)未來的“瞬間”,由3730塊三角玻璃組成,如鉆石般璀璨奪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