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kihouse是一種把建筑材料和流程都簡易化的房屋構建方式,人們可以用它提供的模板,像拼積木一樣在24小時之內搭建好一處住宅。
具體來說,用戶在Wikihouse提供的網(wǎng)絡平臺上面設計、下載和共享建筑模版,比如房頂和墻面的顏色和構建;設計好之后,用3D打印或者計算機數(shù)值控制機床技術把這些模板制作出來,之后就可以直接用它們搭建了。拼接過程中不需要螺絲釘?shù)攘慵驗榻ㄖ牧仙嫌薪涌冢梢酝绞止潭āK?011年第一次由倫敦的00建筑工作室設計出來,曾被應用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貧民區(qū),也計劃在地震多發(fā)的日本、海地等國家被用作救災住房。
Wikihouse的首創(chuàng)團隊 Architecture 00的成員徒手搭建房子
這一次,倫敦的HawkinsBrown建筑公司把Wikihouse帶進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場館——伊麗莎白女王奧運公園里的廣播中心,試圖用這種簡易的構建方式重新利用廣播中心外部240米長的空間,把它改造成了22個模塊式的工作間。
這些工作間位于奧林匹克公園廣播中心外部鋼結構的一層和二層,中間用兩道橘色的樓梯連結。在奧運會期間,這片區(qū)域是為了滿足露天采訪和廣播的需要;而廣播中心留下的數(shù)據(jù)、信息傳輸?shù)幕A設施也使得這里適合成為科技辦公園區(qū)。
但是這片沒有窗戶的鋼結構棚屋,這也給對它的改造提供了限制——必須要在這個結構里作文章。這種情況下,靈活簡易的 Wikihouse成了很好的選擇——在依照鋼結構設計好之后,可以在結構內直接搭建。
廣播中心改造后遠景圖
這片名為The Gantry的工作區(qū)的另一個特點是,每個小的模塊都采用了不同的、明亮的顏色,來給這幢龐大的建筑添一些活潑的元素。
“有時候,一些現(xiàn)存的空間是奇怪、或者愚蠢的。我們做的是把一個可能無情、冰冷的結構人性化”,Hawkin Brown的合伙人尼克·蓋斯凱爾在接受Dezeen采訪時說。
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結束之后,不斷出現(xiàn)了對奧運場館的改造項目。除了廣播中心的工作區(qū)外,還有計劃中的、拿到13億英鎊投資的“奧運公園文化區(qū)”項目,包括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(V&A Museum)的新址,以及倫敦時裝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的新校區(qū)。
圖片來源:Deze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