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收聽《悅聽世界》節(jié)目,跟我一起“聽”博物館。我是來自世博會博物館的講解員汪婉秋。
“快似風走潤如油,鋼鐵分明品種稠,裁剪江山成錦繡,杭州何止如并州”。這是我國杰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贊美詩。
劇作家田漢
張小泉剪刀是浙江杭州傳統(tǒng)工藝文化四大名品。
張小泉,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(xiāng)人。所鑄剪刀,選用聞名的“龍泉”鋼為原料,鑲鋼均勻,磨工精細,刀口鋒利,開閉自如。
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,在微服行走中買過張小泉的剪刀,頗為贊賞,從此,“張小泉”被用作宮廷用剪,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“五杭”產品之一。
張小泉的剪刀原來是直柄的,后來改成曲柄,在民間傳說里,它的來歷很神奇。傳說張小泉一家在杭州住時,家附近有口井,井水清冽甘甜,家戶戶都吃這口井里的水。有一天清早,大家來挑水,吊起水一看,黑漆漆的,像爛泥漿,臭味直沖鼻子,連隔夜飯都要吐出來。真奇怪,昨天還是清洌清洌的,怎么一夜工夫就變了樣呢?
據(jù)一個年紀頂大的老公公說:“我小時候聽老輩人講過,這大井直通錢塘江,錢塘江上游有兩條烏蛇,每隔千年鉆到這口清涼的井里來下蛋,烏蛇嘴里吐出毒涎,就把井水弄得像爛泥湯一樣。”
張小泉聽了忙問:“這烏蛇什么時候才走呀?”
老公公回答說:“那就由它了。”
“有沒有辦法制伏它呢?”
“要制伏它,那只有下井去跟它拼!”
他皺起眉頭,想了一會,拉住一個街坊說:“拜托你到酒店買兩壇老酒來!”又拖牢一位鄰居說:“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!”街坊鄰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,就照著他把老酒和雄黃買來了。他又回過頭去,朝大兒子吆喝道:“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!”等他兒子拿了回來,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壇老酒里,順手捧起一壇,“咕嘟咕嘟”一口氣喝干了。接著,又捧起另一壇酒,往自己頭頂上一倒,嘩啦一聲,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。
張小泉喝了、淋了解毒的雄黃酒,跳入井底。他看見暗角落里有兩條漆黑發(fā)亮的烏蛇,有手臂那么粗,盤繞在那里。張小泉眼明手快,不等兩條烏蛇分開,就揮起大錘,“咣!咣!咣”一連三錘砸死了烏蛇,。
兩條烏蛇成精千年,煉成了鋼筋鐵骨,他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,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成把手,又將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,磨得鋒利無比。這就成了張小泉造出的第一把曲柄剪刀。
1910年,張小泉剪刀在第一次南洋勸業(yè)會上榮獲銀質獎。1915年,張小泉剪刀首次出現(xiàn)在美國巴拿馬世博會上,榮獲二等獎,從此剪刀遠銷南洋、歐美一帶,門市平均每月銷售大小各種剪刀計一萬余把。1926年在紀念美國獨立150周年而舉辦的費城世界博覽會上,又獲殊榮,贏得丁等銀獎章。自此,“張小泉”剪刀馳名中外。
本期的故事就說到這里,我們下周再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