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眾朋友們大家好,歡迎收聽《悅聽世界》,跟我一起“聽”博物館。我們是來自世博會博物館小小志愿講解員呂佑伊、馮永。
肉松一定是許多小朋友們喜愛的食物。吃早飯的時候,在白粥上鋪滿一層肉松,真是想想都要流口水了呢。想不想知道肉松是怎么來的呢?就讓我們聽一個愛吃肉松的小孩倪小胖來說說吧。
——“喲,那么多人要聽我講故事呀。對對,我就是倪小胖,那個愛吃肉松的小孩。
說到肉松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十三年,而故事的主角和我一樣姓倪,單名一個德字,是一個廚師。當(dāng)年在太倉城中一戶有錢人家正在大擺筵席,我們的主角倪德正是這家人的廚師,可是他竟然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,由于灶臺火苗太大,不小心就把紅燒肉煮酥了。哎呀,這可怎么辦呀?還好他急中生智,將肉去油剔骨,放在鍋里拼命炒碎,端上桌稱是“肉松”。沒想到,全桌人居然都對這道菜贊不絕口,不一會兒就被一掃而光。后來太倉城里富人開宴會,都會請倪德去燒紅燒肉,久而久之,肉松就成為了太倉的特產(chǎn),連慈禧太后、光緒皇帝都對它贊賞有加。光緒十二年,倪德還開了家肉松店,從倪大廚搖身一變?yōu)槟叽罄习澹貌豢旎睿 ?/p>
好了好了,謝謝倪小胖的介紹。要知道,想做出完美的太倉肉松可不容易了。原料必須絕對新鮮,一頭豬從屠宰到下鍋不能超過4小時,并且一定要用4個月大的太湖豬。倪老板告訴我,要用新鮮的豬后腿精肉,配以醬油、冰糖、鮮姜、大茴、黃酒加工而成,這樣做出來的太倉肉松啊,纖維細(xì)長,滋味鮮美,特別適合產(chǎn)婦、幼兒和病人食用。忘了告訴大家,這種肉松不需要馬上吃完,只要封口好,能保存4個月左右呢,完全可以慢慢享用。
聽完太倉肉松的故事,大家是不是馬上沖到食品商店,去買上一袋來品嘗這美味呢?這道帶有傳奇色彩的美食也已名揚海外,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,榮獲了甲級獎。
好了,本期的故事就說到這里,我們下期再見。
供稿人:上海中學(xué) 21屆10班 王婧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