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歡迎收聽《悅聽世界》,跟我一起“聽”博物館。我是小小講解員顧芷瑞。
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
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世博會,被公認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參與歷屆世博會中最成功的一屆。然而在成功的背后,鮮為人知的是中國代表團參展費用的拮據。在僅有9萬元經費的情況下,被譽為“我國現代博覽會事業(yè)的先驅”的陳琪帶領團隊,經不懈努力,成功參與了這一屆,也是第一屆完全由中國人參與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世博會。
中國世博事業(yè)第一人:陳琪
陳琪秀才出身,畢業(yè)于新式學堂,熟練掌握現代化的知識與外國語言,也有著協助組織博覽會的經驗。在這樣的前提下,1913年,當民國政府準備成立1915年巴拿馬賽會事務籌備局時,時任工商總長劉揆一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陳琪,任命其為籌備局局長,總領事務。
走馬上任后,陳琪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經費。當時,日本為了這次世博會特備了足足600萬元經費,可是,陳琪拿到手的經費卻只有61萬元,僅為日本參展費的十分之一,這讓陳琪頭痛不已。想要政府添錢明顯是指望不上了,那就只能勒緊褲腰帶,盡量節(jié)省。
為了省錢,陳琪申請對展品給予出口免稅待遇,又請求為展品的交通運輸費用打個折,不料兩個要求都被拒絕。陳琪一次次地據理力爭,政府才最終妥協,同意免征關稅,展品的車船費全都打七折。
這些費用的問題算是解決了,可1914年初,在舊金山的中國展館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時,陳琪卻又得到一個壞消息:實業(yè)總長張謇傳下“口諭”,政府館建筑的包工費在原有基礎上減去十分之六,只給9萬元。這意味著中國代表團要用別國建筑經費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,建造一座世博會展館,難度可想而知。
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的中國館
本來就缺少經費,又被狠狠地砍了一大半,這可怎么辦呢?無奈之下,陳琪只好精打細算,不僅發(fā)動參展代表親自動手,而且“量米為炊”“相地度材”。用天津代表嚴智怡的話說,只能以展館為準,用展品來遷就展館。各館地面采用廉價的平松木板,簡單油漆,只在四周用中國式的欄桿、園墻、牌樓圍起來,再畫上各色花紋……如同魔術一般,籌備組用最少的錢辦了最多的事。建筑有意模仿故宮的太和殿建造,節(jié)儉而獨具“中國風”的布展方式竟意外贏得了當地媒體的好評。本屆世博會上,中國無論從參展面積還是展品數量,都可以在參加的所有國家里排名第一,獲得的獎項數量也是最多。茅臺酒、瀘州老窖、中國歷代名畫等等都是在這屆世博會上為世界所知曉。
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上的中國展品
好了,本期的故事就說到這里。聽眾朋友們,我們下期見!
小小志愿講解員顧芷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