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收聽本期節(jié)目。我是來自世博會博物館的講解員汪婉秋。
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一顆被“詛咒”的鉆石。
1851年倫敦世博會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屆工業(yè)展品盛會,但在藝術方面,它同樣令人驚嘆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王冠上的著名鉆石--光明之山,就在這屆世博會上大放異彩。
“光明之山”鉆石
孔雀御座上的第五代皇帝——沙賈汗
它重105.6克拉,無色,呈橢圓形,原產(chǎn)于印度戈爾康達,在世界著名鉆石中排名第33位。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倫敦世博會的焦點,不僅因其華麗的外表,更因有關這顆鉆石的神秘詛咒。
故事的開始,要回到16世紀印度莫臥兒王朝的開創(chuàng),開創(chuàng)者巴卑爾成為了第一個擁有這顆稀世珍寶的君王,卻被親生兒子送入了監(jiān)獄,而他也成為第一個慘遭詛咒的君王。轉(zhuǎn)眼來到17世紀,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成為了光明之山的新主人。悲劇再度上演,為了爭奪王位,沙賈汗的十幾個兒子不惜自相殘殺。最后,他被其中一個兒子用沾滿親人鮮血的利刃趕下了孔雀御座。此后,他便一直被囚禁在皇宮中,至死不見天日。
1738年,莫臥兒王朝的首都被波斯人納迪爾占領,。垂涎于光明之山的納迪爾恨不得將整個皇宮翻個底朝天。但此時,光明之山已經(jīng)被皇帝藏了起來。有一天,一個妃子悄悄向納迪爾告密:“皇帝把他最珍貴的東西藏在了頭巾里。”狡猾的納迪爾立刻向皇帝提出按照當時的禮儀交換頭巾,以此表達雙方互結(jié)友好的意愿。成王敗寇,此時的皇帝顯然已經(jīng)屈居人下,他只好乖乖地解下頭巾,雙手奉上。納迪爾帶著光明之山和它的詛咒回到了波斯。由于他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,殺害了許多無辜的人,因此,1747年,納迪爾終于在睡夢中被仇敵暗殺。從他的繼承人阿迪爾開始,一輪接一輪的厄運籠罩著波斯皇宮。手足相殘的悲劇在皇室中接連上演,幾乎每個君王都難以壽終就寢。
持續(xù)的殺戮使得光明之山幾經(jīng)周折又回到了印度境內(nèi)。不同于之前的統(tǒng)治者們,光明之山的新主人毫不猶豫地決定擺脫這個禍水。于是便將鉆石贈與錫克人的統(tǒng)治者蘭吉特。錫克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后,他唯一的繼承人杜利普辛格成為了印度眾多土邦主中的一個。他一生娶過一百多個妻妾,卻沒有讓他的任何一個子女繼承光明之山。原來,他早已聽聞歷史上流傳的一段文字:“誰擁有它,誰就擁有整個世界;誰擁有它,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。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,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。”最后,他決定遵循古老的傳說,把鉆石送給一個女人,這個女人便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。
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光明之山展位
1851年,如同謎一般的光明之山終于在倫敦世博會上公開展出,讓許多普通人得以一睹真容。對于熱衷收藏并擁有無數(shù)珍寶的維多利亞女王來說,光明之山可謂錦上添花。她先是讓人把這顆鉆石鑲嵌在胸花上,之后又用其點綴王冠。從此,光明之山成為了英國王冠上,2800顆鉆石中的主鉆,最奪目的光芒便是來自王冠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。
戴著王冠的伊麗莎白女王
鑲嵌在王冠十字架上的光明之山
事實上,誰也不知道詛咒是否能夠就此消除。因為,就連它的女主人維多利亞女王也曾因為它遭到兩次襲擊。1937年,伊麗莎白王太后得到了光明之山。此后,在她的葬禮進行時,這顆鉆石被放置在棺木上,讓全世界再次目睹了光明之山光彩照人的魅力。
現(xiàn)在它被長期安置在倫敦塔中,向世人展現(xiàn)英國君主的財富與地位。同時,無聲地講述著它充滿血腥的過去,吸引著人們猜測它神秘莫測的未來。
本期故事就說到這里,我們下期再見。
本期講解員汪婉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