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一位受人民愛戴的畫家,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吧!
“土味”米勒
米勒出生于19世紀,他的父親是一位熱愛音樂和美術(shù)的農(nóng)民。米勒從小就在藝術(shù)的熏陶下成長,10幾歲時用地里的木炭條在石頭上描來描去。有一次,田里的一位老人吸引了他的注意,回家后,他把老人的樣子拿出來給父親看。父親一下子就認出了畫的是誰。
“哦!孩子,真的是你畫的嗎?是坐在老人面前畫的嗎?”
“不,今天上午,我在田里見過他,下午回家才畫出來的。我把他的樣子牢牢記在了心里。”
父親十分激動,把米勒緊緊的抱在懷里。
“好孩子,從明天起,你不要到田里干活了,在家用功畫畫吧,我要帶你到城里去拜師學藝!”
18歲的米勒跟著父親向城里最有名望的畫家莫希爾拜師,莫希爾對米勒的畫大為贊賞,成為了他的第一位老師。
1837年,米勒在浪漫主義派畫家德拉羅什的畫室學畫,由于他的繪畫題材集中在鄉(xiāng)村生活的寫實上,被成為“土氣的山里人”。2年后,米勒離開畫室,按自己的理想,獨自發(fā)展。他多次走進盧浮宮研究藝術(shù)大師的畫風,臨摹和學習各種技法,不禁感嘆:“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(shù)王國,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”
從此他帶著對家鄉(xiāng)的熱愛,對農(nóng)民和窮人的同情憐憫完成了許多鄉(xiāng)村題材的畫作。
1849年米勒在巴比松村和柯羅、盧梭等畫家成為了好朋友,誕生了“巴比松畫派”。
1867年巴黎世博會,米勒展出了包括《晚鐘》、《拾穗者》在內(nèi)的8幅作品,漸漸得到了廣泛的認可,并在歐洲廣為流傳。
米勒《拾穗者》
米勒《晚鐘》
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,《晚鐘》作為法國的七大國寶之一在法國館中展出,通過世博會的舞臺,讓這幅世界名作再次大放異彩。
錄音人員風采展示
顧典--旁白
周吉易--米勒
徐子昂--米勒父親